威尼斯87978797学院
机构设置

教学机构

浏览次数:

无机化学教研室

无机化学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7人。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着大量的本科教学任务,每年为全校10多个学院近20个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无机化学、大学化学、配位化学、纳米材料和无机化学实验等课程20余门。其中,《大学化学》和《无机化学》分别评为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无机化学教研室拥有深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优秀的学缘关系和团结奋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研室成员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形成了无机材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其中,无机材料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复合和杂化材料、纳米材料等;金属有机化学包括新型功能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等;配位化学包括功能型配位物的合成。

近年来,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了包括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人才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 Inorg. Chem., 等在本专业具有较高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有机化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有机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39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21人。有机化学教研室为全校10多个学院本科生开设了有机化学、合成化学、有机立体化学、有机金属化学、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20余门。

有机化学教研室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教研室成员包括院士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B类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4人。形成了不对称催化与合成、有机光电材料、天然产物全合成、超分子化学、有机金属络合催化、有机金属化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冯小明院士团队发展的“Roskamp-Feng反应”被编入《Organic Synthese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为首个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冠以中国人名的反应。该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冯小明院士荣获包括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在内的重大奖励。863项目首席科学家游劲松团队发现了“电子差异原则构筑联杂芳基骨架”,发展了“螯合导向作用构筑稠杂环策略”,为构建有机共轭骨架提供了高效高选择性合成途径,为开发新型先进性功能材料提供了重要合成基础。

近年来,有机化学教研室承担了包括国家创新研究群体、“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类人才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200余项。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700余篇,其中在Chem. Rev.,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和 Nat. Commun.等影响因子大于10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分析化学教研室

威尼斯87978797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有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际学术期刊编委10人次。教师们主要从事光谱分析、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化学与生物信息学及质谱分析的教学与科硏。

近年来,分析化学教硏室承担了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重大科硏仪器研制项目、囯家科技部863项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囯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近十年来,分析学科师生在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 Nucleic Acids Res., Chem. Commun., Biosens. Bioelectron., ACS Catal., Nano 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收录论文近600篇,获得了专利授权17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成都市自然科学奖1项。参与承办了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2007年) 2010年亚太地区冬季等离子体光谱化学研讨会(2010APWC)、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2014年)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分析化学教授应邀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百余次。

 

物理化学教研室

    物理化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物理化学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 9人,副教授 4 人,博士生导师8人。物理化学教研室为全校多个学院开设《物理化学》、《催化化学原理》、《理论与计算化学》、《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等多门课程。

物理化学教研室具有较为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教研室成员包括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分别为 2人和 3 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2人,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生物化学和分子模拟,催化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燃烧动力学,仿生催化和环境催化、含能材料等。陈耀强教授团队建有“四川省环境保护与环境催化材料工程中心”、“四川省机动车尾气净化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科研机构,坚持基础与应用并重,全面突破了汽油车、柴油车,摩托车和天然气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耐高温高比面积氧化铝材料、三效催化剂,SCR、DOC,CDPF 等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四大类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产业化,其中摩托车和天然气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 2013、2017年四川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二等奖二项(2017、2019)。

教研室近几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863和国家支撑计划 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1项)40 余项,省部级基金20项,企业委托 10项,参与行业标准制定2项。近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 300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0余项。物化教研室还建设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 4部,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研室

威尼斯87978797学院高分子教研室成立于1959年,是国内高校中较早设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单位之一,拥有国家教委批准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教研室现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讲师3人,库管员1人。现为本科生开设有《高分子科学导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10门基础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有《高分子科学进展》《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功能高分子》等5门专业课程。

高分子教研室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教研室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形成了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超分子组装与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合成及应用、高分子材料改性和成型加工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王玉忠院士团队在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提出和发展了新的阻燃原理和方法,有效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使多个大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占有率。 2020年、2010年和2001年该团队分别获得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得首届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三等奖的袁立华教授在大环芳酰胺超分子组装与功能材料以及柱芳烃对放射性元素的识别与萃取性能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近年来,高分子教研室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类人才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60余项。此外,高分子教研室还承接了大量企业委托项目。近五年来在材料、化学/化工以及高分子专业重要学术刊物,如Prog. Polym. Sci., 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 Green Chem., 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Macromolecules等上发表论文280 多篇。

高分子教研室已经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转化实施了近50项。

 

放射化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放射化学教研室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高层次放射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放射化学优秀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川大学放射化学为国家特殊学科。放射化学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人。目前为本科生开设有放射化学、核能与核燃料循环化学、核技术基础及应用和核辐射测量实验等专业课程,并在核燃料循环化学、新型功能材料与放射化学分离、环境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与标记化合物和锕系元素化学等方向招收硕、博士研究生。

随着国家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加和核能的快速发展,川大放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2年获“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放射化学特殊学科点项目资助;2017年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近年来,与北大、兰大和北师大合编《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实验教程》1部;参与了《中国化学大百科全书》放射化学部分词条的编撰工作;主持《放射化学》教材编写项目1项;2019年率先建设了学院首门慕课“放射化学”。目前科研主要集中在新型功能材料/试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关键核素分离中的应用;环境放射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锕系理论化学等方向。尤其在核燃料后处理新型萃取剂与萃取工艺流程研发、MOF和COF材料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放射性核素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等研究方面基础雄厚,成绩显著。近五年来,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培育及面上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挑战计划等在内的各类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1项。

 

绿色化学教研室

威尼斯87978797学院绿色化学教研室现有9位教师,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绿色化学教研室负责绿色化学国家教学团队的建设及相关教学工作。近年来获得了包括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內的教学奖励近10项。已经主持完成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了一批教学教改论文。

绿色化学教研室参加能源植物生物燃油制备及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111引智基地的建设工作。教研室针对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开展研究工作。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催化转化化学(包括原生生物质的分级催化转化、基于生物质的糖类的催化转化、基于生物质的油脂的催化脱氧转化、生物质热解转化等)、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基于原子经济性的新反应研究等)、温室气体催化转化、相关反应的计算与理论化学硏究、电化学合成等。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子课题、重大横向课题等2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相关硏究论文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化学生物学教研室

化学生物学是近20年新兴的交叉学科。与生物化学致力于发现生命体内的化学过程相比,化学生物学旨在对这些过程进行调控和改变,从而实现高效的诊断和治疗。威尼斯87978797学院在2003年成立化学生物学教研室,并开始招收硕、博士硏究生,是囯内较早展开化学生物学教学科硏的机构之一。教硏室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才队伍,目前有教授5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本学科已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并重,持续均衡发展的局面。

教研室于2013年建成了化学生物学本科专业实验室,可以满足基于细胞、细菌、病毒等载体的化学生物学实验的基本需求。另外还聘用了相关专业教辅人员进行系统管理。仪器设备存放集中,运作效率高。目前实验室已对本科生全面开放,成为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科研训练计划、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等的重要平台。依托专业实验室和本科实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改工作,涵盖实验室管理、实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等各方面,近年来先后开设了《化学生物学》理论课程及配套实验课程和相关的选修课程。

本教硏室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材料化学、生物荧光探针及荧光成像、酶工程与生物催化、生物正交化学、生物信息学等,涵盖了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领域,并招收硕士和博士硏究生。学科成立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硏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

 (2020年3月更新)